2020版納銀行資料分享群: 299705102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轉眼就到了深秋時節,而2020云南農信社招聘考試報名已經開始了,各位小伙伴準備好了嗎?在這兒,云南中公教育和大家分享些行測相關的試題,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練習,多多掌握,考試才能勝券在握!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題:
16.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來組織生產。通過食物鏈網絡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根據以上文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B.生態農業能把分散的、局部的單項農業技術綜合集成起來形成集約優勢
C.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綜合性農業體系
D.生態農業是兼顧資源、環境、效率、效益的一種現代農業生產模式
17.現收藏于陜西省博物館的八棱金杯,是唐代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1970 年發掘出土。此杯為國家一級文物,高 6.4 厘米,侈口八角,圈足。八個面之間以連珠式圖案相分割,分別裝飾有拍板、吹簫、彈奏琵琶等人物浮雕圖案,人物形象高鼻深目,明顯是當時的西域胡人形象。此外,還有忍冬紋、卷草紋,以及山石、飛鳥、蝴蝶等裝飾圖案。這件文物對研究唐代金屬工藝、造型藝術、文化交流、歌舞音樂以及服裝穿戴等社會現象都有極大幫助。
下列說法與原文不相符的是:
A.唐代時已有簫、琵琶等音樂器具
B.當時西域與唐王朝有一定文化交流
C.八棱金杯是唐王朝贈送給西域的禮品
D.金杯的八個面之間以連珠式圖案相分割
18.在光滑的冰面上開車是不容易的,可是我在北極見到的芬蘭司機,在冰道上開車的時速和在柏油馬路上一樣快。為了保障安全,這里的汽車都備有兩套輪子,一套是夏季用的普通輪子,一套是適用于冰面的帶針的輪子。公路上的另一奇景是白天行駛的車輛都開著燈,據說這樣事故發生率比較低。
給這段文字加個小標題,最恰當的一項是:
A.北極奇聞 B.北極見聞 C.冰上趣聞 D.冰上軼事
19.我國的傳統文化強調集體,拒絕正式承認個人的主體性。傳統社會的禮治秩序,本質上是主張取消個性、主體性、否認個人獨立利益的,個人只能按照一定的“名分”來履行責任義務。這一秩序塑造的是處于服從地位的“臣民”,而非法律意義上享有權利的“公民”。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進行的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是要實現人由“單位人”向“社會人”過渡的目標。這一“人的社會化”過程,既是我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意味著個人自由的增加和社會結構的優化。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強調集體、拒絕個人的主體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B.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國的經濟改革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C.“人的社會化”過程是個人自由增加和社會結構優化的重要標志
D.由“臣民”到“公民”的轉變是我國勞動人事改革的重要標志
20.新聞不僅是報道中每一個要素都符合客觀實際,更重要的是新聞報道能給讀者構建一個能正確認識該新聞事件本來面目的框架。無論是以鏡頭為信息載體的電視新聞,還是以文字為傳播手段的報紙新聞都是結構事件的元素,通過一個個鏡頭或者一個個文字、詞語按照特定順序的組合形成對事件整體描述的框架。但是,敘事結構告訴我們,不同的組合能產生不同的意義。猶如田忌賽馬一樣,調整順序也能產生質的飛躍,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量變到質變的第二種形式。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新聞真實的實現有賴于受閱者的認識、理解
B.新聞的真實有賴于新聞主宰者——記者的把握
C.新聞內部要素的完全真實并不能代表這條新聞的完全真實
D.新聞報道的敘事結構同樣影響著新聞事件的真實性
答案及解析
16.【答案】B。解析:此類題目,必須忠于原文,一一對應。文中第一句話中“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體現了 A 項的內容;其中的“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體現了 C 項的內容;最后一句話是 D 項的根據;B項文段沒有提及,屬于無中生有。故選 B。
17.【答案】C。解析:由“……八棱金杯,是唐代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別裝飾有拍板、吹簫、彈奏琵琶等……”可知,A 項說法正確。由“明顯是當時的西域胡人形象”可推出 B 項。由“八個面之間以連珠式圖案相分割”可推出 D 項。C 項在文中找不依據,當選。
18.【答案】A。解析:通過閱讀可以推斷此文段為一篇游記,談到兩個問題:一是芬蘭汽車都備有兩套輪子,二是白天也開車燈。可知這些是不同于他國的,突出了“奇”。選項 A 比選項 B 更契合文意。故本題選 A。C、D 兩項偏離主題。
19.【答案】B。解析:這段材料主要強調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前三句講傳統文化強調集體,拒絕承認個人的主體性,為后面勞動人事改革作出鋪墊。后三句具體闡述勞動人事改革的目標及其重要意義。A、C 項均未突出材料的主題,即“勞動人事制度改革”。D 項不能從材料中得出。故 B 項最為恰當。
20.【答案】D。解析:文段主要論述的是新聞框架(即敘事結構)對于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影響。A 項強調受閱者對于新聞真實的決定作用,在文中沒有體現。B 項屬于無中生有。C 項未點明“敘事結構”,不如 D 項概括得準確。本題答案為 D。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